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难以保障。
饱受“匪患”侵扰,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障。
面对天灾人祸,缺乏基本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自救、互助机制。
看似理所应当的道路失修,陂塘淤塞荒废,导致百姓交易困难,灌溉困难。
非官方认可、借机敛财或愚民的泛滥的祠庙,不仅榨取民财,更毒害民风,使百姓迷信愚昧。
即使穷得吃不饱饭了,仍然向本氏宗族、地方大族捐献粮食方物,以供奉天神,有的真以为贡奉了天神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明知道这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其他人都捐,也不敢不捐。
百姓买进盐铁农具,要受豪强剥削,卖出农产品、织物同样要受豪强勒抑,口粮、种粮的借贷,借十石大多要还十四五石。
加上各种无名目的征敛、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凡此种种,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隶户,或干脆逃入山中当亡户。
曹魏官员或尸位素餐,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或与豪强勾结,推波助澜,所谓州郡相蒙。
而针对这种种顽疾,天子撰写的外察行纪上,非止于发现、揭露。
而是在严峻的现实和有限的国力约束下,针对如何纾解民难,恢复民力,抑制豪强,固关中之本,建关中秩序,提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治理方略。
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直接进行干预,聚集百姓建立民屯,也即天子所说的农庄。
而后,才是集中朝廷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各种帮扶。
授械训勇,利用民众自身的力量实现基层防卫,并派驻官员、府兵进行一定的约束。
设民屯,铸农具,贷粮种,教习更先进的耕织技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