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出后,受到老师好评,也在同学中广泛流传。1920年秋,16岁的罗世文经前清举人罗爱棠的推举和资助,到重庆读书。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异常。但是一想到儿子就要长久地远离自己,又不禁暗暗地心伤。晚上,母亲亲切地说:“娃儿,你都16岁了,这下又要出远门,妈给你说一个媳妇,你娶了亲再走吧!”罗世文一听,不禁睁大眼睛,诧异地望着妈说:“妈,这怎么行,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谈这些事哩!”
“妈就你这个独根苗看着你娶媳妇,妈就放心了!”母亲说。
“妈,你听我说。”罗世文深情地看着母亲开始起了皱纹的脸,说:“你不是经常教育儿子要作一个有用的人,使天下的女子再不象你那样受苦,使天下的儿童,再不象儿子那样受苦吗?!我到重庆,就是要去学习,去工作!我怎么能为生活上的事情影响我的学业呢?你说是吗?妈!”
儿子的雄心壮志,使母亲十分欣慰。她高兴得把儿子拉到自己的怀里:“你说得对!好好去学习吧!妈不拉你的后腿了!”
不几天,罗世文踏上大路,从观音滩步行百十里,走到邓井关搭盐船。一路上,罗世文看到船工们划船、接船,劳动十分沉重,生活却异常艰苦。船工们划船、拉牵时,都要喊着高亢的小河号子,那号子既好听,又令人悲怆:
脚蹬石头手爬沙,
挣点铜钱养我妈!
嘿唷嘿唷!……
穷人的困苦,给富家出身的罗世文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心如火烧火燎一样难受。
最使罗世文气愤的是,盐船一路上都要受到各地军阀的检查。在每一个关口、码头,驻防在那里的哨兵们横行霸道,不给他们上税、行贿,就不让上岸。这一切,让罗世文深感世道的不平。
经过四天的航行,罗世文终于到达了他渴望已久的目的地——重庆城。在码头和街道上,罗世文看到那些肮脏褴褛、啼饥号寒的乞丐们到处皆是,紧皱双眉,愁肠百结:怎么城里贫富差异也这么大啊!
罗世文住在叔伯姐姐詹五姐家。这是一个古董商人,詹五姐在丈夫去世后继承了一笔很大的遗产,生活条件颇好,所以对对娘家来的亲戚也十分照顾,经常给予瞻济。罗世文安身于此,少了许多麻烦和不便。不久,罗世文以优异成绩考取教会学校——青年会的英语补习班,学习了一年的英语。1921年秋,他又以最好的成绩考取顾重庆甲等商业学校第13班。
重庆商业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设在重庆机房街,开设中文,外WWW.KANSH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