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
皇帝遂在没有助手帮手的情形下,单独处理帝国事务。
朱元璋对此一措施沾沾自喜,认为是他最高智慧的结晶,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
所以他下令说:“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然而,问题就发生在皇帝身上,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
但他的后裔却是一群花花大少——而且是一群恶少,生长在深宫之中和女人、宦官之手,面对着千万种变化莫测的帝国事务,必然手足失措。
本世纪(十四)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
从前有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如今没有人能为他分担,他也不准别人分担。
花花大少皇帝只有依靠内阁,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反应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命令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
——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
于是,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
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内阁大学士有数人之多,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往往是华盖殿大学士,华盖殿后来改为中极殿)此人即世人所称的“首相”——首席宰相。
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学士跟皇帝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对皇帝如何裁决,是不是依照他签注的意见裁决,甚至会不会作相反的裁决,大学士都不知道,他们也很少有向皇帝当面陈述解释的机会。
事实上,到了后来,皇帝深居宫中,不出来露面,大学士遂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
他只有依靠这种脆弱的“票拟”维持权力。
而此票拟,却要仰仗宦官转达,并仰仗宦官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
皇帝所颁发的命令,也由宦官传递,有时用批示,有时用口头,宦官的权力遂日形膨胀。
而皇帝和大学士之间,往往互不认识。
皇帝对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