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的印象,全来自宦官的报告。
于是,政府大权又从大学士手中滑出,滑到宦官之手。
我们可用下表显示明政府在下世纪(十五)中叶后所呈现的组织形态。
必须对此形态了解,才能对明王朝了解。
宦官,在蒙古帝国时,改称“太监”太监本是宦官中的一种官职,后来演变为凡宦官都称太监。
明政府的宦官组织,共有四十个机构(十二监、四司、八局、十六杂房)司礼太监仅只是四十个机构中十二监之一的“司礼监”的首长,但却是一个最高职位,可称之为宦官之王。
原因很简单,他负责伺候皇帝,并担任皇帝和内阁间的跑腿工作,最接近权力魔杖。
大学士签注的意见,必须司礼太监先看过,才能到达皇帝面前。
皇帝批示时,司礼大监有机会随时参加意见。
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司礼太监的关键。
置。
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正是贪玩的年龄,司礼太监刘瑾,每乘他专心游戏时,请他批阅奏章,朱厚照就大怒说:“你不会代我批吗,我用你干什么?”刘瑾正是要小家伙说这句话,然后他的批示即获得法律根据。
于是司礼太监成为皇帝助手,大学士反而降为司礼太监的秘书,司礼太监命他如何签注意见,他只有照办。
到了以后,连大学士都由宦官推荐,绝对专制的弊端,全部出现。
英国于一百年前,即建立国会,约束君主权力。
中国却恰恰相反,君权更加肥壮,这是明王朝加给中国人的不幸。
七大黑暗时代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
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
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明王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
文字的意义不在客观的解释,而在当权人物主观解释。
文字狱的本身就是当权人物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越是心虚,越是神魂不宁,听到别人说“亮了”他就肯定是讽刺自己的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