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疑心朱允炆果如民间传说的并没有死,可能逃到海外,图谋反击,他必须调查。
同时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
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
——“西洋”的意义今昔不同,十五世纪的西洋,指南中国海及印度洋。
十九世纪的西洋,指大西洋,而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
郑和一连出航七次,都由浏河(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
每次所到主要诸国,列表于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第一次出动军舰六十二艘,战士二万七千余人。
第二次出动军舰四十八艘,战士三万余人。
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
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就在本世纪(十五)初,欧洲执造船牛耳的威尼斯王国,对巨舰下水之前,往往因不胜负荷而破裂,仍感到是最难克服的困难)郑和一连七次出发西洋,就凭此无敌舰队,纵横印度洋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抗。
新兴的帖木儿帝国,也只是陆权国家,武力还没有扩张到海上。
其他都是小国,至少跟庞然大物的中国比起来,它们都是小国。
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
第四次起,他延伸到非洲海岸,今索马里及肯尼亚之地。
假如继续发展下去,航线再行向南,可能会绕过好望角。
郑和七次出海,虽没有搜索到朱允炆,但他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成就,却十分可惊。
中国武装船团,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好像泛舟于中国的内湖。
它带给诸国的冲击,可由推测而知。
尤其使诸国震动的,是“三擒番王”之举。
第一次发生于第一次下西洋时,就在苏门答腊岛(今印尼最西境)完全由中国移民建立的旧港王国,国王陈祖义向他祖国的舰队司令郑和诈降,然后像高丽王国对付关先生一样,向郑和突击。
但他的运气不佳,被击败擒获,送回中国处斩。
第二次发生于第二次下西洋时,在锡兰山王国(锡兰岛)国王亚烈苦柰儿把郑和诱到首都副罗里城,然后倾全国之力攻击停泊在港口的中国船团。
郑和身旁只有两千人,他发现情况有异后,即用此两千人乘首都空虚,突袭王宫,生擒亚烈苦奈儿。
锡兰山军队半途闻警,急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