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相救。
被中国军队前后夹攻,大败。
亚烈苦柰儿被送到中国,但中国没有杀他,反而又送他回锡兰山。
从此锡兰山成为中国最忠实的盟邦,每届国王即位,跟朝鲜、安南一样,一定请中国册封。
第三次发生于第三次下西洋时,苏门答腊王国正逢内乱,前王的儿子苏干刺起兵夺取王位,但他缺乏政治头脑,不知道联络中国求助,反而向中国船因袭击,企图取得财宝。
结果被俘,送到中国处斩。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
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一四二四年,朱棣逝世,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学大亨,把下西洋当作老爹的暴政之一,下令停止,甚至把一些重要档案都加以销毁,以防后来再有英雄人物效法。
六年后,三十年代一四三○年,因朝贡的国家减少,当时的皇帝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命郑和作第七次出航,也是最后一次出航。
中国社会的停滞性质已经形成,任何开展和进取的思想行为,都被排斥。
不久中国又恢复闭关,虽然没有回到“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但海外贸易,完全成为被动,印度洋上,留下权力真空。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于一四三三年返国。
六十九年后(一五○二)葡萄牙王国舰队司令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岛南部的加里库特城(即中国所称的古里,今卡利卡特市)征服锡兰山王国,自称印度总督。
假如中国能保持郑和的成果,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势将提前在海上接触,其影响必深而且远。
不过,政府方面有组织的航海事业虽然中止,民间并没有中止。
反而由于郑和一连七次强大的海上武力展示,使民间的海上活动加强。
尤其沿海一带居民,广州、泉州、潮州、漳州、以及客家人,大批地私自闯关,涌向海外,迁移到南中国海各国,使原来已有中国人的地方更为繁盛,而一些荒野也由中国人开垦,成为良田,他们正是今日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滥觞。
三交趾省的设立与永久脱离与郑和下西洋同时发生的,还有交趾(越南北部)的得而复失。
以大罗城(古交趾城,越南河内)作为首都的交趾王国,十二世纪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