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农民夫妇史诗般的流浪生活:盲流 作者:刘书宏
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农民如何变得儿女成群?
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如何走遍大半个中国,带回来十几万的巨款?
一对身无分文、背井离乡的夫妻如何拒绝乞讨,坚持自力更生的理想?
《盲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匪夷所思但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安徽著名“要饭村”的村民孙国民多才多艺,然而因为没有生育能力,在村里饱受嘲弄。为了洗刷耻辱,他决定铤而走险:买孩子!孩子没买到,却意外捡到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面对厄运和压力,孙国民毅然带着家人背井离乡,踏上了盲流之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盲流 序
我把盲流给写完了
没有约束的时候写文章比较轻松一些,有约束写文章的时候就疲累了,尤其是写剧本。我曾经以为一天写五千字的速度,大概也就用两、三个小时,节约下来的时间还可以干点别的。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写三十万字,后来发现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人在社会上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责任的,写剧本要对导演负责。不是光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的。
《盲流》构思在一个凌晨,白天因为看了东德的一个电影梗概,讲的是为了安抚一个临终的老人,家人掩盖了东德和西德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于是在临近天亮的时候,我想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中国安徽淮河边的故事。主人翁离家成为盲流,并走遍中国的故事,一个讲人的尊严的故事。
故事从主人翁无生育能力开始到拣孩子、买孩子讲起,直到她背井离乡,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最终以他超人的音乐才能和对生命尊严的高境界理解而结束。
我不知道我想表达的在这十万字的描述当中是否已经表达清楚了。但我知道我是认真的,写到后来一天只能写一千字,甚至还要少一些。于是我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另一种约束,这个无形的约束使我写的比较累。完全不象写小短文来的那样轻松。
之后,这种由无形的约束所带来的责任感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自己越来越冷血。越来越冷静地撰写故事中的那些眼泪、痛苦。
好在只是十万字。
《盲流》不是控诉,也不是泄愤,而是憧憬,是对人性苏醒的实践。不光是文字上的实践,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实践。因为盲流是有生活的。故事里的情节不光是杜撰来的。更多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随时我们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