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到的那些人和事情。
盲流写完了,每天再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电脑就觉得空荡荡的,很有一些失落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
要说的都在这个小说里了。
是为序。
盲流 1
从孙佃铺步行到淮河,需要一个小时,孙佃铺挨着一个支流,支流直接流向淮河。
孙佃铺是一个自然行政村,是淮河边众多行政村之一的一个普通行政村,这个村子和别的村子有点不同的地方,是因为有个特殊的传统,就是外出乞讨。这个传统其实别的村子也有,但都不如孙佃铺厉害。
这样的一个传统如今已经无从考证其出处了,老人们普遍回忆孙佃铺外出乞讨的人最多,历史最长,生存技能也多,所以大家就公认孙佃铺是乞讨村。当地的方言叫“要饭村”,没有人知道“乞讨”这个词,这个词太斯文了,后来有了一个更斯文的词叫“盲流”。
最早叫“要饭村”,后来省里、县里都来过大干部,下面的小干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就不能用这么粗糙的词了,于是就叫成了“盲流村”。
在孙佃铺附近的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外出的,孙佃铺的成为领袖村并且能引来省里领导现场指导工作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孙佃村的人每到农闲季节就用砖头把门窗一封,举家外出,等农闲季节过去之后,举家再回来,跟城里人到了黄金周要外出旅游一样。
当然,绝不是出去旅游,而是乞讨。这个传统已经流传了很多年,村里是肯定没有人有考证的本领,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谋生本领是朱元彰传下来的,因为他老人家在发迹前就要过饭,而且他的老家凤阳就是以要饭而闻名天下的。
孙佃铺的人外出要饭从没有人说自己是孙佃铺的,而是说凤阳的。就是那个“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那个凤阳。
孙佃铺离凤阳一百里地,除了一些在那里有亲戚的人去过凤阳县城,大多数都没有去过,但几乎所有人都去过北京、广州、沈阳、山西、青海等等地方。
孙佃铺的祖祖辈辈将自己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辽阔大地。
盲流 2
孙佃铺的人并不是彻底以要饭为生的,外出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淮河发大水了,没法过了,包裹一背,顺着淮河走出去,总是可以找到一口吃的。有吃的就能活下来,活下来就还能回来。或者大旱年,庄稼长不成了,索性一家老小就出去。
还有那些普通的年份,粮食不够,青壮年就在农闲的时候出去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