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把粮食省下来给老的小的,等农忙的时候就回来了。还有那些丰收的年份,担心粮食不够吃,也出去。这个心态就跟有钱人还想更有钱一样,总也没够。于是就形成了只要农闲就得出去要饭的景观。
当然,叫要饭,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靠要饭的,有的人会做些小手艺干点活什么的,让干活的年代就干活,不让干活的年代就要饭。不让多生孩子的年代正好,就跑出去生孩子,或者生完了再跑出去。
习惯养成了就成了自然,不管是什么年份,不管粮食够吃不够吃,钱够花不够花,年年总是会有人出去,后来又到了让出去打工的年代了,青壮年呼啦啦地都出去打工或者拣破烂了,不过没多久,又呼啦啦地回来了,说是赚不到钱。没多久又呼啦啦地走了。就陆续听说有的发财了,有的坐牢了,还有的又捧起了祖师爷朱元彰的老饭碗,要饭了,要不说是赶上好年头了,现在要饭可不和以前要饭是一个概念,现在要的不是饭,是钱。
不过,也有没出去的,有的是出去了,一事无成,打工找不到工,拣破烂城里人不让拣,偷个铁路物资或者施工现场的废钢筋又没那个胆子,要饭竞争也挺激烈,因为容易,所以靠这个为生的太多了,城里人都聪明了,眼都毒了,装穷装残疾一眼就识破了,索性就回来了,再也不出去了,也有的暂时回来,等待时机,比如同村的别人在外边混好了,再把自己带出去,也有的不愿意出去的。
孙国民就是一个,他是孙佃铺的一个普通农民,已婚,读到初中毕业,务农,是村里读书较多的一个,媳妇叫苏桂芬,读到小学三年级,两人同岁,同学。一起长大。经媒人撮合,双方父母同意,走进婚姻殿堂而成为孙佃铺的一对青年农民夫妇。
孙国民没有外出打工,也没有外出要饭的主要原因是他吹的一手好唢呐,这个手艺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孙佃铺周围百十里地所有的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他的吹奏,每次吹奏回来,可以获得两盒烟,十几块钱,还有一顿很丰盛的免费晚餐,农村再穷,但对婚丧嫁娶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吝啬的。否则是会让人看不起。所以孙国民的这个吹奏手艺让他生活的比同村的人都好的多的多。在经济和文化上绝对是村里的上层建筑。
初中毕业的孙国民是孙佃铺的一个能人,他不光有一手吹奏手艺,种地也很灵光,还曾经搞过养殖,但时运不济,最初在村边的那条淮河支流冲击出的水塘养过鱼,但被人投了毒,后来破了案,同村的乡里乡亲的,就算了。后来上游开了化工厂和造纸厂,河水变色了,别说养鱼,水耗子在里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