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人把好好的一个大写的“人”转成偶,小小的提线偶。说真个的,平凉人聪明,聪明的平凉人没能用自个的聪明招更多聪明的人来共富平凉,聪明的平凉人不小心个个把自己弄成杨修,聪明的平凉人一个一个加起来,结果就是把平凉弄成鸡肋,“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确是这样,主流在平凉生活着,却有一颗漂在平凉的心,主流张圆了眼,看哪天哪时会有机会一脚踹开平凉,窜到高处谋求更高。
看过平凉迷人眼的种种节会,感味繁华散尽的寥落。昙花一现,节也寂寞,会也寂寞,夜萧瑟,人寥落。最是不忍处,金碧辉煌后的狼籍一片,暗了的灯,散了的人。
第2篇 透过“一节一赛”,冷眼看东运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颇费了一番踌躇。因为东运于我而言,是有着非常之特殊的意义,于情,于理,都是如品艳艳鲜鲜地花一般的心怀。但,却不能不如实地一一记述。
李女士,是平凉一家颇有些特色的民营企业的头儿。她说到东运的时候,就显得与周围其他人很是不同。
“平凉运输业的软肋在服务上”,她谈话的开篇与她这个人刚好相反。话很硬,人很柔。
“东运集团,我知之不详。今天之所以很有兴趣想跟你谈东运,是因为前两天‘一节一赛’时,那车队真是有些气势磅礴的意思。记得东运集团刚刚改制成立,我和圈里的朋友都认为这对平凉的运输行业而言的确是一件喜事。对平凉人来说最大的喜事应该是东西两站能够票价稳定、服务一流。
但目前看来,却似乎并不是这样,将乘客不被横刀乱宰的希望,将票价稳定、服务一流的希望,寄托在东运集团身上,似有点免为其难。
平凉城不大,东站,西站,两个车站灌输着两种服务,执行着两个标准。东站是东站的事,东站有东站的规矩。西站呢,西站是西站的事,西站有西站的规矩。比如票价,“逢节必涨”是正常,但涨多少似乎就各是各了。比如就有乘务员敢像对乞丐一样呵斥乘客也是有的。你能说做好一个西站就意味着平凉的形象窗口就规范了?
现在平凉欠缺的不是硬件——没有像样的车站,真正欠缺的是把运输行业做规范,做统一,做强,做大的软件。
有一个很像样的东运集团,却不能从服务、管理、监控等方面来加强一个城市运输行业真正的集团化、正规化,仍是任由各自为政,结果只能导致竞争之外的另一种垄断局面,恐怕到那时平凉的乘车环境不会比现在好多少。作为一个城市形象窗口的客运行业,如果做不到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