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宣判后,旁听席上的听众一片愤怒声。情绪激动的旁听者质问:像这样手段残忍、性质恶劣的恶性案件为什么一审只判死缓,不直接判处死刑?群众要求法院对此问题做出答复。法院审判人员对此表示,他们很同情受害者的家人。如对判决不满,可以通过正当手段向检察院申请抗诉。
原告崔世峰(崔磊的父亲)当庭表示要上诉。
法院认定自首有何不可?
2005年4月7日,《兰州晨报》对甘肃崇信县公安局副局长之子王浩铭打死少年崔磊一案的审判经过与结果作了报道:平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其自首成立,依法对其从轻处罚,被告王浩铭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43851元。
当法院认定王浩铭案后自首成立时,旁听席上听众一片愤怒之声;媒体报道之时,也用“法院认定自首惹公愤”这样的字眼为题把矛头直指法院自首认定;媒体披露之后,公众对法院的自首认定也是骂声不绝于耳。面对媒体与公众的双重责难,我要问,难道法院的自首认定就真的错了吗?法院的自首认定难道确实不可?
作为一个法律人,我要说,法院自首认定并无不可。首先,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有权认定被告情节是否属于自首。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是其职责,也是其权力。认定被告是否属于自首,是法院的审判权限,是法院审判的具体内容。其次,在本案中,法院作出自首认定有着充足的事实与法律依据。法庭经审理查明存在“王在该县文化广场遇见熟人,熟人盘问后叫来王浩铭之父王效海,王效海即带人到现场察看后报案,并将被告人王浩铭交由赶到现场的办案民警带回”的事实;而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一)项中存在“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规定。法院基于上述事实和法律作出王浩铭自首认定,请问到底有何不可?事实与法律都证明,法院作此认定,并无不可!
读到此,也许有人会很不服气,发出“既然法院自首认定并无问题,那为何还会惹起公愤”的疑问?我认为其原因有二:第一,杀人偿命的传统因果报应观念还在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其实,在法律上,杀人未必就非得偿命,它讲究的是罚当其罪。第二,媒体报道似有误导之嫌。只看其题目,大家就会明白,《甘肃崇信‘衙内’被判死缓 法院认定自首惹公愤》,“衙内”是什么?是明显带有贬义的称谓,新社会哪里还有什么“衙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