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元。全县实施的31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建成小康住宅524套。农民落着实惠住着新房,眼见得日子好过了,想法改变了,对村、乡、县领导们的话爱听了,路就越走越宽了,这是引导。
要崇尚精神、崇尚荣誉,是引导。华亭县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大力支持,想进城的,县上无偿提供地皮,统一规划,由村民自己建造,在城里修一个富人新村。华亭发展的趋势就是农民要逐步的进城,“没有乡、没有镇、没有村、没有农民”,这是一个发达地方的标志。华亭新农村的建设不光是修房子、挣钱,华亭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县有馆、乡有站、村有院。”村上的文化大院是让农民唱一唱、跳一跳,娱乐娱乐的。图书馆、礼堂、体育馆、展览馆等等,是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使村民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断开拓的观念。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这是引导。
华亭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将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意识渗透于每时每处:一方面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了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以身作则,以实求效,倡导了健康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陋习。这就是华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架——唯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民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关专题篇
●华亭县最后的贫困人群,祖居关山深处的麻奄乡,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不通电话,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投入再大也无法彻底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被华亭县称为新农村建设中“最难啃的骨头”。
●整体移民搬出深山,是一项虽得民心但非常艰难的工作。“搬得出,留得住,能脱贫,快致富”,这是华亭对麻奄乡整村移民搬迁工作的既定目标。
相关专题:麻奄整村移民
2005年9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
一列长长的车队,在泥泞的山路上缓缓爬行。这是由华亭县各有关单位组织的车队,他们开进关山深处,是为了帮助首批50户麻庵群众迁入西华镇的移民新区。麻庵移民搬迁共涉及常家山等5村168户。
为了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华亭县决定按部门包户,确定由68个县直部门、22个省市驻华亭单位负责搬迁,每个单位平均2至3户,分3批进行搬迁。
为了帮助移民尽快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生活,开展生产,县上各有关单位除做好包搬任务外,还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