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展平凉牛产业的构想日趋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教给我的就是: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仅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与专业知识,面向生产搞科研,面向农民搞推广,深入农村提供科技服务,乃是重中之重。
第三阶段 第三个“三”年
第三个“三”年,是1995年3月…1998年12月,从杨庄乡调任白庙乡副乡长。这是我产业化养牛思路成型的阶段,也是我的农村散户养牛实践取得成功的阶段。
产业化养牛的思路成型了,于是,最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白庙乡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小规模求证。
白庙乡位于平凉市北部干旱塬区,属省列“一带两片”重点扶贫攻坚地区。全乡辖一万多人口,回族占总人口的47%,总面积60平方公里,山地占36%。是一个以农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的滞后乡,也是一个没有优势产业的滞后乡。
例一:细细调研了白庙乡的整体状况,我决定结合白庙具体情况,先从转变思想做起,动员群众尝试暖棚养牛技术,彻底改变当地群众的传统养牛观念。通过培育,温棚养牛在白庙乡得以实现。
例二:更重要的是,我还发现白庙乡由于回民的带动,贩牛的人特别多,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农村经纪人队伍基本成熟。鉴于此,我们制定了“重实效,出实绩,办实事”的战略定位,围绕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延伸产业链条,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全乡经济的龙头地位。基本形成了服务到村、效益到户;小政府、大服务;公司加农户,养殖加贸易一体化经营模式,使白庙乡“西牛东猪”的计划迅速发展。
这个阶段,白庙乡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白庙乡也成为全平凉市的养牛大乡。产业化养牛的思路在白庙乡种下了第一块实验田,而且种成功了。这个阶段,我体会最深地就是:仅仅有个好思路,还不行,还不够,得踏踏实实苦干实事,把科技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才有可能把你脑子里的好思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新钞票!
第四阶段 第一个“四”年
第一个“四”年,是1998年12月…2001年6月,从白庙乡调任索罗乡乡长。这是我积极探索农村牛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化养牛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成功经验,最有作为的阶段。
1998年,我受命调任索罗乡乡长、党委书记。索罗乡位于平凉北部干旱塬区东端,人口一万两千多。我们先后走访200多户1万多人,与群众共谋索罗乡经济发展路子。
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