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代未的农村生活,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了。那时候,刚刚从温饱线上渡过来,一部分村民吃饱但求苟安,不思求变求好,得过且过。另一部分苦于致富无门,发家无路。
大环境使然,解决温饱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徘徊。草峰乡也不例外。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也很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步凸现,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实施,以土地为主的农业似乎无论在其经营体制、增产潜力还是应对市场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滞后。农业生产回报率低,农民的劳动无法享受社会的平均利润,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些代表着新鲜思想致富契机的大学生,压力格外地大。一方面看不惯死水一潭,一方面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帮助那些想要脱贫却苦于无知识无技术的农民朋友。所有这一切,如烙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种下了我煎熬着苦苦思索农村增收之路的根。
作为一个普通的乡镇干部,能够做的,就是深入农村,把自己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农民,吃着与他们一样的饭,干着与他们一样的活,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如果说在农大的刻苦学习与积累是老师们为我上的游泳理论课,那么,扑下身子扎根农村就是游泳的实践课。有人说过,“搞农业科研,必须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三年,我学会了怎么样跟农民打交道,学会了怎么样从这片土地上汲取知识。我熟悉了农村,理解了农村,爱上了农村。因为有了这份深情,以后无数个岁月,我才愿意日也思夜也想怎么样才能够帮他们致富,怎么样才能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三年,我把它定为我事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培养对农村对农民的真情,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爱上农村爱上农民!
第二阶段 第二个“三”年
第二个“三”年,是1992年10月…1995年3月,从草峰乡调任杨庄乡任副乡长。那三年是我担任基层领导,以技术结合实际,苦苦思考并实践怎么样走出农村解决温饱之后再求发展突破瓶颈的阶段,也是我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
有了对农村基本情况的充分掌握,1992年调任杨庄乡副乡长时,就具备了根据杨庄乡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一整套发展思路的能力。这个阶段,身为农大科班出身的技术专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三年的实践,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