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医疗改革方向,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消息的新闻价值。
第十一部分 新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我们不少采写员看不上写那些“豆腐块”,每每提笔,总想着洋洋洒洒几千字才够份量。实质上,这种几千字,够份量的东西,一般就是指深度报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深度报道的写法及要求。
与一般新闻最大的区别是,深度报道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非常突出,深度报道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份量要远远超出其它任何新闻文体。
有学者总结,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常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义。
详细分析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不仅要整合历史的、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还要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背景,以使置于其中的新闻事件能深刻体现出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这样才能把新闻报道的“深度”予以确切体现。可以说,妥帖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是深度报道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以背景解释前景,予深度报道以客观色彩
深度报道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解释性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多变的生活要求新闻不能只平面、客观地反映一个事件的变动和结果,而是要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去分析、解释、深化、扩展报道的内容,从而解释清楚新闻前景——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主体事实——的来龙去脉,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和教益。
但当时也有许多新闻理论家认为,解释性报道根本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评论文体。其依据是“解释”一词所带有的主观色彩内涵,与传统的客观报道的客观和中立主旨相悖,是大逆不道的违规行为。
随后半个多世纪深度报道的实践效果以及受众对这一报道方式的高度认可,终使质疑者放弃了这一观点,转而认识到解释性新闻的“解释”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主要是用相关事实而不是观点来进行解释。
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如客观报道一样始终隐藏在事实的背后,用事实解释事实可以做到不杂偏见。这里用来解释事实的事实,就是新闻背景。
使用背景材料深化主体事实,既有深度报道的内涵,又呈现客观报道的色彩,这已经成为深度报道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这种用事实解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