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郑重地把它推荐给城市里的读者朋友”。在剖析了这位残疾人的成功之道后,评论的结尾是:“当前,不仅在农村,即使城市里也不乏下岗者和低收入者,依赖政府显然不是办法,惟有自己立下志向,像唐官明一样,即使是残疾人,却那样勇敢地拼搏下去,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份哪怕小小的份额,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生活就会向你绽开笑脸。”评论发表以后,有的下岗工人主动打电话来,说自己条件再差也比这位残疾人好得多,自己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重新创业。
三艺术性是外衣
我们探讨新闻评论的艺术性,其目的在于增强评论这种政论文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同一个人,如果他的衣着从颜色搭配到样式都显得陈旧呆板,那肯定难以引人注目,因此我们把艺术性比喻为新闻评论的外衣。这件“外衣”是否时尚而又得体、靓丽而不俗气,是能否吸引读者进而产生阅读欲望的重要因素。当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十分精确,说到底,评论的艺术性是专指说理的艺术。怎样把道理说好说透说新,说得以理服人,怎样才能吸引大家主动来读你的道理,这实在是大有讲究的,不能认为只要选题好了,就能够写出好评论。
在几年的写作实践中,关于如何写好评论,一直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说理艺术。
第一,要想把道理说透,就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切忌肤浅潦草,隔靴搔痒,看了不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在批评某种错误思想,那就要批得无可辩驳,让其口服心服;如果你是在倡导一种东西,就要让人觉得确实应该这样做才对头。千万莫弄成那种似是而非,怎么理解都圆得过去的东西。郑板桥有两句诗:“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值得写新闻评论的人玩味。
第二,选用适量的新闻事实和其他信息,使新闻评论显得鲜活水灵。写评论常以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还要用新闻事实来作为说理的论据,因此,选用适量的鲜活新闻,不仅可以把道理说得更透,而且能使评论鲜活,增强可读性,让读者阅读时有一种新鲜感。
第三,适当借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让新闻评论增加感情色彩和灵动感。例如《为百年长虹自豪》这篇评论,就借用散文写作中直抒胸臆的笔法:“长虹是绵阳经济的擎天玉柱、长虹是绵阳永远的骄傲,500万绵阳人民对长虹的热爱之情,早已深入心灵溢于言表,必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支持‘打造百年长虹’的第二次创业。重振雄风会有时,百年长虹,500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