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青年自愿垦荒队,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年已近8万人。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项工作暂时停止。
6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乃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崇高的革命热情,全力投身于祖国广阔的农村和边疆建设。
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无论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曾经席卷神州大地的知青运动,已经过去30多年了。且不管有多少人还记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刻骨铭心的风云,但起码应该让人们知道;让知青们记得:30多年前那沸腾的热血,艰苦的乡村生活,为国牺牲的知青。这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珍惜!
近10年来,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几近绝迹,一代人的可歌可泣的为党为国勇于奉献的精神几乎被历史遗忘。
问知青的儿女们,有多少人能回答什么是知青?更不用说能了解他们父母的白发和皱纹,甚至伤疤的生命意义和历史意义。
问世间的人们,有多少人能回答什么是知青?更不用说能了解他们的白发和皱纹,甚至伤疤的生命意义和历史意义
但是,共和国的青少年们,知青的后人们,大家应该知道:解读知青不仅是时代的职责,也是大家的渴望。
建设中国知青史迹长廊的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解读知青的现实读本,凝聚干百万知青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知青精神”,知道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人们深深的懂得今天的“上山下乡”的使命、意义和价值的不同。
张德智看到这里;心里很不平静。
他对佟青、江浩和杨维民说:“当前国家就业形势和压力相当严重。就2006年来说吧,全国城镇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