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高校毕业生为413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但实际上城镇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大约有1100万人,1400万人难以就业、失业或处于半失业状态,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只有72。6;。其中研究生92;;本科生82;;高职大专生62;。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合格报考人数与计划录取数的比例是43:1,热门职位超过200:1。”
“是呀!”江浩也深有同感,接着张德智的话茬说,“随着就业高峰的来临,随着失业、待业、半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和风险也将日益增大,如何分流数以千万计的无业人员,并不是靠出台几项劳动政策、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完全解决的。”
“我也有同感。”杨维民说:“毛主席在六十年代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是出于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同时使青年人得到艰苦奋斗的锻炼。而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呢?大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城里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农村的从上学开始也不会参加任何农业生产活动,但他们只要没有找到工作,就依赖父母,即使有工作也要先看累不累,辛不辛苦,待遇好不好。以致基层工作、脏活、累活越来越没有人干。很明显:江洲市委书记李劲松策划建设欢乐园、建设中国知青史迹长廊,开发旅游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人们解读知青史,而是尝试重新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来缓解就业高峰压力、使青年人得到锻炼,二来给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贫困地区带去知识、技能和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素质,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张德智觉得他们两个的看法有道理,于是也接着说:“这种尝试很好,不过当代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安排,有针对性、选择性、区域性、时间性、计划性的统一派遣;对参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工资性补贴,并对知识青年在贫困地区“上山下乡”的成绩和结果给予跟踪、指导和考核;对愿意扎根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在“上山下乡”期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且应该优先安排或录用为当地政府公务员,甚至地方领导干部。”
“对!首……”江浩差点就说出首长这两个字了。于是连忙改口说,“首先,我们应该十分清楚的知道: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