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的;第一批游客,是老张从天津领来的……。大平安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样样都离不开张承永。
用一位78岁老大娘的话说:“张经理(这是村里给他起的雅号)来我们这儿,可是受苦了,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跑前跑后,尽为大伙忙忽了。”
人心换人心,张承永真诚为大家办事,赢得了地方各级的信任和乡亲们的爱戴。2005年冬天,张承永不慎从房上摔下,四条肋骨骨折,在他养病期间,小屋每天都挤满了来看望他的乡亲。人们拿着自产的鸡、鸭、肉、蛋等农副产品,向这位真诚帮他们致富的人表达着各自的感激之情。
更让老张感动的是,2004年他九十岁的老父亲在大平安病故,村里的干部、男女老少,像送亲人一样,用村里最隆重的仪式为老人送葬。市里来的亲朋好友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为之感动。临别时,大哥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只有在大山里才会找到这样的真情。看来承永的这条路是走对了。”
几年的努力,大平安从干部到群众,从事业到理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旅游专业户由开始的12户,两三年内发展到30多户,年接待游客达两万多人次;2005年被县里评为“文明生态示范村”。
2006年,大平安又迎来了一个“福”“喜”双收的好年景:这个仅有90户人家309口人的“百米小村”,光旅游一项收入就达上百万元;同时又被评为“农家旅游专业村”。县委书记慈树成还亲自为该村题写了“平安农家”以示鼓励。北京中华新闻报道:
探秘和谐平安第一村
事业发展了、农民富了,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了为他们日夜操劳的张经理。村委会代表村民的意愿给老张特批了一块办公用地。让他盖个农家院接待游客挣点钱。可谁都没有想到:老张盖起的却是个大会议厅。他觉得“平安村”现在已小有名气,以后来的人会越来越多,没有一个大的活动场所不行。村委会要盖又得向村民集资,他不忍心让刚刚起步的农家再增加负担,于是,只好自己东抓西借,实在筹不齐,就和原单位商量一次性买断工龄。一座简易的二层小楼盖起来了,这等于老张筹资为村里盖了个形象工程。他不是刻意要奉行“无私奉献”的理念,而是在做出“二次下乡”决定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在村民还没富起来时,自己“只赠予,不索取”。“等大家都富了,那一定会水涨船高的”。张承永坚信这一点,几年不改初衷。
村里有了活动场所,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组建了“老年之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