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传统的文学社团的社刊和校刊,还有《中国校园文学》、《大中专生文苑》、《萌芽》和《海峡》等专门刊物,校园小说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引起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刊物的关注,它们纷纷开辟专栏推介校园小说。网络的出现,则使校园文学的传播更为自由便捷,而后来居上成为校园文学的主阵地。
近两年的校园文学出现了如下可喜的艺术新质:1、青春地触摸时代和社会。一些优秀的写手从“一个人的校园”里挣脱出来,把自己的文字和社会接通,和时代对话。如薛晓路和刘德频的《大学毕业等于零?!》通过诉说找寻工作的波折和描摹工作的不堪负荷,传达了他们对生活艰辛的切身感受和理解,文字是凝滞低沉和富于力量的。小说《亮亮》则把笔触深入到城市底层,打探父母下岗在幼童心理投下的阴影,令人掩卷长思。爱情是校园小说的永恒的话题,但是写手们从昔日唯美或凄艳的言情套路中出位,力求准确和真实展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情感盛宴,注入现实的隐痛和信仰的坚韧。如傅爱毛《B大校园的火光》中美女杨梦尼用死来对真爱的求证,就是对当下社会游戏人生的反抗;刘政德《风景,也是生活》对爱情的物质化现象的反思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2、塑造当代学生新形象。当今的大学生们多出身于上世纪80年后,他们是断裂的一代,异质的一代。他们的文学就是他们自己这一代的自我写照。他们有深刻的忧郁,有倔强的叛逆,有不妥协的孤独。校园作者们是这代人内心经验最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3、自洽的艺术创新。艺术传统很少在他们的作品中存有痕迹,我们更多的看到是科幻的想象、漫画化的描写、王家卫的叙事风格、古龙式的句法、大话西游的语式、时尚的酷语和物象。他们很娴熟地把这些属于他们的时代资源,融汇进他们的文学,来表达他们这一代人的另类且异质的经验和形象,给人尖新的感受,着力打造新写手风格。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正在力图走出他人的阴影,开始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图式,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手法,如周嘉宁的飘逸和清丽,宋静茹的细腻和尖锐,岑梦棒的幽默和缜密、小饭的诡秘和凝重,苏德的凄美和无奈,韩寒的机智和圆熟,郭敬明的奇幻和孤酷,风筝的忧郁和敏感,沈星妤的柔婉,SIEG的传奇,林莉的豁然,马丽娟的轻爽,燕玉梅的郁愤,叶祝弟的内敛等,它们构筑了当前校园小说的多维美学形态。
当前校园小说成绩显著,但是问题也不少,集中表现在模仿化趋向、内心化趋向、长篇化趋向、商品化趋向和文学批评的缺席等。这些问题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