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了一个家庭妇女,而阿唐也在海外第一次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呵呵,累是累了点,不过又当上了大丈夫的感觉硬是好。
在家里闲居了两个月,已经在中国读了19年书的阿唐太决定再回学校去读书。
做出这个决定其实并不容易,原因在于温哥华周围的朋友中选择读书的很少,大多象阿唐一样直接去做蓝领。如果两夫妻都工作,打蓝领工,节省一些,买房置业者也是大有人在。而上学读书,对于电脑电子一类的热门专业而言,基本上很难拿到奖学金。因此,在不能确定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先花一笔钱去读书是有一定风险的。
实际上,上学之路在北美其它地区很常见,不知道为什么在温哥华却不很流行。我在送货中认识的一对开餐馆的夫妻,甚至放弃了SFU的博士学位的攻读,全心全意地经营餐馆。
尽管我当初对上学之路有一点顾虑,不过还是坚决支持阿唐太的决定,小呀么小女儿郎,背上书包去学堂。
阿唐太选择了本地最著名的工科院校SFU的EE专业,本来她的托福成绩已经过了期,校方让她再去考一次。阿唐太很有办法,直接去找了有关教授,他未来的导师一点头,什么托福不托福的,全都不在考虑之列,转天就办了入学手续。
这样,95年6月,阿唐太又回炉去读电子硕士去了。
在上学期间内,阿唐太充分展示了她的过人之处,很快就从导师处拿到了经济支持,慢慢地每个月居然也有近两千元的收入!
96年夏天,阿唐太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某通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以阿唐太的说法是,她这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金钱,获得最高的效益。
一家人终於苦尽甘来,可以喘一口气了。
从经济收入而言,我本来已经可以不再打这一份蓝领工了,神差鬼使,我又继续挥汗如雨了半年多的时间。
我这人干什么上手都很快,一旦上手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其完美化。这种执着精神的反面,就是不够变通。套用一句文革时代的常用语,只顾低头拉车,不能抬头看路。惯性太大。
我一时想不出辞工后干什么。去上学吧,30出头,毕业后近10年来没有正经读过书,不知道还能否蹋下心来;做生意吧,又没有什么本钱,也看不到明确的经商的方向。
国内的公司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音讯,如果现在回去收拾残局,估计也拿不回来什么了,我就是把那两个家伙打出屎来,我的钱也是被造光了,即使出了口恶气,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