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两口子双方的四位老人就先后“走”了三位,可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都没能为老人们送终。
张照汉说,自己在这几十年间,看到一批批人从这里陆续回到了内地,回到了大城市,也曾经有过告别这边境一线的念头。然而,每当看到或者想起这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和自己有着浓浓的感情,就舍不得离开这里了。退休的他们本来完全有条件到北屯等城市去安度晚年,但他仍然拿出仅有的积蓄,在185团团部买了一套楼房。
张照汉不但自己留在了这边境一线,他还鼓励孩子们也全部留下来。张照汉夫妇两的孩子是五朵“金花”,有四朵已经成人并留在了团场,还有一位正在首都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如今,第三代也已经陆续来到了人间。他说,人生一辈子,走遍天下端个碗,哪里黄土不埋人?他认为自己在这边境一线,为祖国安宁,边防稳固奉献一辈子非常值得。尤其是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他认为今天185团的人们更应该感到满足,继续为祖国把好关守好土。
和张照汉夫妇交流,记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奉献了一生,并把自己的青春洒在这里的边境团场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就象张照汉说的那样,自己和团场已经父母和儿女的感情,是鱼和水的关系。
水上夫妻苦也甜
朱德军和付巧玲都是185团水上民兵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组建时就成了这里的夫妻民兵,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同样的特殊职业。
朱德军和付巧玲夫妻两和其他民兵一起常年坚守在位于中哈边境一线的额尔齐斯河北湾段,他们主要以捕渔为生,所住连队营房距中哈边境还不足500米,而他们的家就是岸边几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小房子。朱德军和付巧玲都是军垦第二代。为了保证武装工作发展的需要,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边境地区的安宁,每年夏天一开春,他们就以打鱼为生,和水上民兵连的其他民兵一起,一边捕渔一边巡逻。
额尔齐斯河属于冷水系,而且捕捞季节性特别强。朱德军是水上民兵连的一个班长,每天就和其他民兵一起,在摄氏三、四度的冷水中浸泡着,风湿性关节炎特别严重。作为妻子,付巧玲只能帮助丈夫所在的班进行后勤服务工作。
朱德军和付巧玲告诉记者,在额尔齐斯河上捕捞,每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最佳捕捞期,而且在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戍边任务在里面。为了能安心巡逻捕捞,他们夫妻才双双来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边境一线。他们所在的水上民兵连每天分为数个班,从早上8点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