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的竹简上书写而推行的字体,在纸上写字却显得累赘缓慢,于是有了楷书、行书的风靡于世,书写流畅快意,速度是用隶书在竹简上书写的几倍乃至十几倍。正是有了这些技术工艺上的革新,经学也发生了一场革新,这才导致仿佛一夜之间,许许多多集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
她翻开荀勖的《中经新簿》,摊到记录《论语》相关解释书籍的页面展示给两人看:“仅仅为《论语》做注,近百年间就有几十余家,这还是在战乱频繁,连太学都屡次荒废的情况下。再往前四百年里,即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时期也没有这样的场景。”
“现如今内部安定,府库充盈,有余力推行文教,我已上书丞相,请召名儒入京,共同辩论评定诸家集解之高下长短。为免众意纷纭,良莠不齐,先于会稽试开集会遴选,公推胜者入京。四弟文采风流,可否为我做一篇序,记叙集会用意?”
这是文人很难抗拒的诱惑。
原因也很简单,章句辞藻是一回事,立意是另一回事。有这样新奇而富于开创性的见解做立意,即使写出一篇传世名作也不稀奇。以谢万爱炫耀的个性,即使他内心对王琅充满警惕,也只是假意推辞了一次,等王琅请求第二次,他就唯恐王琅反悔地应承下来,并兴冲冲回去构思。
王琅如愿以偿,好心情地命司北收起书笥,放回到藏书楼内。
到了晚上,屋子里只剩下她和谢安两个人,她突然后知后觉地发现,自从点破她的意图以后,谢安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想什么?”
她环住他的腰,轻柔地问。
四目相对,谢安仍是闭口不语,过了好半晌才捏住她的脸向外微扯,语气里听不出喜愠:“诓人精。”
第77章 青萍之末
对于没有真凭实据的指控, 即使来自谢安,王琅也拒绝接受。
“我可不曾诓骗四弟,所言句句属实。”
谢安拿这种语气跟她说话, 肯定是对她用谢万做事有微辞,然而她用归用, 却是你情我愿又于双方有益, 况且若非看在谢安份上, 她何至于挖空心思琢磨如何废物利用。
王琅心里酸溜溜直冒泡, 啪叽一声把他捏在自己脸颊上的手拍开, 不许他碰。
却见谢安蹙了蹙眉:“我说的是山遐。”
话题从家常突然转到公事,还是自己近日布局中的关键一着,王琅微感惊讶, 但并不认为他能完全看破自己的心思,若无其事笑道:“安石还与山彦林有交情?”
谢安轻哂:“我若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