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坡以北,流出秦岭山脉之后,又有两个流向,向南流经灞源后西行至冯家湾出峪口,正源称道沟峪向西流至玉山镇前接纳清峪、流峪、峒峪三河之水,始称灞水,之后至灞桥镇西北,与浐水汇流后继续北行8公里渭,全长约109公里。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送宾客,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泛起阵阵金红的波光,灿烂夺目。
黄昏将尽,夜幕即启,灞河一天的欢乐也快要开始了。
这时,河边的画舫都已燃起了灯,那一盏盏五颜六色的灯火聚在河边,远望过去,恍如是一条花龙,婉蜒逆着河水而上。
随着夕阳的落山,夜幕低垂而起,灞河河边愈来愈是热闹,有那乘轿、坐车而来的远方游客,也有三三两两结伴闲逛从城里而来的年轻人。
他们来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然而目的却是一样,全是为寻欢而来。
只有那些车夫、轿夫,为的只是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他们送了主顾上船,有些回到城里,有些则在岸边的竹棚里停了下来,等待着回城的客人!
那些竹棚搭得非常简陋,有些小店是供人饮酒用饭,有些则是供人喝茶观赏河边风光的,与夫子庙边的酒楼歌肆比较起来,相差得太远了。
此刻,那些卖饭菜的棚里,客人愈来愈多,几乎都要坐满了,由于这些客人大多是以出卖苦力的走卒为主,所以棚里显得格外的嚣闹。
这些人虽然一辈子都可能没机会踏上河边的画舫,但是他们所谈论最多的却也是画舫上的姑娘们的韵事。
只要几个人聚在一桌,来两壶酒,话闸子便打了开来,不是某船的姑娘有几个恩客,便是某船的姑娘功夫最好,说到酣畅之处,便是一阵哈哈大笑,接着来的则是竹箸四飞。
由于这些人都是执贱役的下人,他们根本不够资格踏上画舫……无论是最上等的,还是最下等的……却因为虚荣心的驱使,才使他们更加大声的把平时从主人嘴里听来的韵事,加以渲染一番说了出去,似乎在比赛谁说得粗野,谁就更能博得他人尊重……
这一片嚣闹杂乱的情形,每个棚子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