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客船。
朱世镕被邀请去洛阳开会,这次的临时化学会议,只有东西两京的学者参加。
更远的就不必来了但可通过电报表达意见。
跟他同船的学者叫施福,字百禄。却不是什么化学家,而是从北京过来的铁路工程师。
“百禄兄此时进京,是要高升调回工部吗?”朱世镕问道。
施福说道:“朝廷打算修铁路,重启真(定)太(原)线方案。”
“技术突破了?”朱世镕惊讶道。
施福说道:“谢驸马发明了一种秦国水泥,听说质量更好更稳定,朝廷让我们到洛阳进行检验,然后看是否可用于铁路桥建设。”
朱世镕哑然失笑:“又是谢学士啊,我这次去洛阳开会,也是因为他的新论文。”
施福所言那条“真太铁路”,正是另一个时空的“石太铁路”——石家庄到太原。
太宗晚年就想建设,但施工难度太高,一直拖到了现在。
这一百年来,工程师们实地考察多次,前后更改了十几种方案。但最佳方案还是让人头疼,不到五百里长的铁路,需要开凿20多处隧道,需要架设1000多座铁路桥。
此时的铁路桥,修建一座花费巨大,因为水泥强度一直不够。所以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采用传统造桥材料。
过于宽阔的河面,目前还无法修筑铁路桥。
因此,大明对于全国交通的规划,一直都是以铁路连通全国水道。遇到过宽过深的河流,往往不修建铁路桥,在两岸各建铁路和火车站,中间靠船只来转运货物和旅客。
而通往西域那种超长铁路,同样时断时续。
比如地形复杂的星星峡那片,其实是没修铁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