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者们就为了经文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看法对,要是别人不认同,就给人家扣上异端的帽子。在这场漫长的争论里,谁的声音大、谁的影响力强,谁就更有可能让自己支持的文本进入正典。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可、觉得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文本就被选进了《圣经》,剩下的就被淘汰了。虽说大部分的收编工作在公元4世纪末就差不多完成了,但关于《圣经》文本的争议一直没停,一直持续到16世纪马丁·路德出版了他的德文圣经,这可是基督教经典第一次被翻译成当地语言。、
所以这玩意根本就是人编的,不说和神毫无关系,也八竿子打不着…依靠着这些东西能驱魔才有鬼了…
所以只有让恶魔感受到痛苦,他们才会抛弃附身的人。
一般这种情况下,被折磨的人,八成是活不了,活下来也会是受创严重,留下长期的伤残。
可偏偏猎魔人还不得不这么做,毕竟被附身后的人往往会造成非常巨大的伤亡!
如果不赶紧处理,后续会有更多人受到伤害。
又是电车难题,牺牲一个人,还要看着后续源源不断的伤害。
电车悖论,又称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著名的思想实验之一,该实验是这样的。说,一个疯子把五个平民,也就是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电车轨道上,你驾驶一辆电车驶过来,马上就要碾压到那五个人了。不过作为司机的你可以选择拉杆,让电车换轨道,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而那条轨道上只绑了一个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么选择?是拉杆还是不拉杆呢?结果就是,无论你做何选择,都成被质疑抨击,甚至扣上“不道德”的帽子。其实,上述的电车难题,很多时候是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绝大部分的决策都要以“为最多的人提供利益”为基本原则。那么,如果按照功利主义为标准,显然你应该拉杆切换轨道,这样就只会压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不过一旦你拉了拉杆,就会成为一个不道德的人:你需要为死去的一个人负责,因为这个人原本不应该死。但是如果你选择不作为,不拉杆切换轨道,同时会背负不道德的骂名。总之,无论你怎么选择,都不存在完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