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朱由校已经准许沈有容告老还乡,那么东瀛宣慰司的人选便只剩下熊文灿和侯峒曾。早朝散去后,朱由校将二人带至上书房,想单独听听他们对日本的打算。
熊文灿跟倭寇打了一辈子仗,内心刚硬,直言说道:
“陛下,倭寇并非我朝子民,很难使用大明礼仪来教化他们,所以臣以为大仗虽打完了,但是地方的治安仍需要军队维持。只要我们牢牢的控制九州岛和石见银山,二十万大军的粮饷便可安枕无忧,如此不但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日本。此消彼长之下,不用二十年便可完成圣上制定的第三阶段的战略目标。”
朱由校知道熊文灿出于行伍,脾气自然火爆一些,不置可否的冲他点了点头,然后把目光投向侯峒曾。侯峒曾在浙江的几年一直打听关于倭寇的事情,视胡宗宪为楷模。此次他又是签订《马关条约》的钦差大臣,掌握的内情要比熊文灿细致,他见熊文灿过于倚重武力,立时提出相反的意见。
“熊将军言之有理,这也符合圣上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不过下官以为炮弹尚在炮膛时的威力最大,滥用武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东瀛宣慰司孤悬海外,周边倭寇环伺,若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依靠当地那些亲华的百姓,以倭治倭。另外还要不断的进行人口迁徙,一方面将内地、朝鲜、台湾、吕宋、占城的百姓迁到九州,另一方面将倭人有步骤的迁到特林、雅库斯克、子卿、哈密,甚至是南疆的乌鲁木齐和库尔勒。”
对于侯峒曾的建议,朱由校内心为之一颤,暗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