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若是有那几千万的大学生,咱又何至于此精打细算?!若是把这些人放了,再找新的,说不定还不如他们。至少富裕一些的家庭,吃得好一些,身体也壮实一些。不过,那些大学生也是要军训的……”
他的目光不禁瞥向了在场的四位文官。
文官们集体打了一个哆嗦。
感情好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坏的事情每次我们先上是吧?
然而老朱已经道:“君子六艺……”
于是他们也只能强笑道:“是极、是极……陛下筹谋深远……”
【2、
犯事官吏、监生等,本需要永远充吏,调整为服役上限9年。
充军犯事儿但通经之人,可以充当儒学老师。
小功以上的官吏,亲属如犯重刑,原本可在偏远地区为官,现在一经查实,均放为民。
算是在犯罪群体里废物利用,开源一波。然后难得严厉执法了一回。】
“那些犯事的人一经释放,不立刻把大侄儿吹得跟文王出世一样?”朱樉实话实说。
“尤其是爹你给咱们大侄儿提供了太多犯事群体。”朱棣默默补充,“一片蓝海。”
【3、增设保举制。
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保举所知的贤能之士,不限人数,不限身份——甚至可以是充军的犯事人员。只要有才,都可以选用。
这是最重要的,除科举以外的“补充选人”制度。
很多人一看到保举,就觉得朱允炆在开历史的倒车,天哪,他怎么那么离谱云云。
真不是。
王朝之初,百废待兴,人材问题本来就很严重。朱元璋在科举和察举之间反复横跳,便是为了尽可能的网罗天下英才。
整个洪武朝,大约有2800人是举荐授官。
朱元璋知道“得贤与否,系乎举之者”。让举荐者为“被举者”负责,就是“保举”。
这是举荐制度的一种完善。
ps:洪武朝犯事官员也是可以被保举的,有具体案例,只是没写成法令。朱棣亦如此。
洪武15年,桂彦良,一个曾被老朱狠狠夸“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宋濂、刘基不如你”的……晋王府长史率先提出了由五品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