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而沉重的声音,和着晨钟一起震响在我的耳边。
%%%%%%%%%%%%%%%%%%%%%%%%%
七天后,整个梧州,三十六道水路,一百四十八道陆路,各处河流洪量,地势山形,在分管水文,地理,气候,建设等所有文官的协助下,我画出了一张庞大的调兵图。
其实早在发现了‘点可变,路亦可变’的这个道理之后,我再次打开那本书之时,才恍然发现,书中有些图上,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是分粗细画出的。而这些粗细正好代表着,各点之间的线路上所行人的数目是不同的。而自从接到这个调兵的任务后,我才意识到,这书中有一句:‘人与团,团与流’,讲的正是若人数众多,便不可逐个考虑,而是要组成团体考虑,依着路线,分流到各点去。
整整七天,我每天都零散睡卧一两个时辰。三万人的部署调遣,都在我的笔间运行,人数编制,行军方向,所有的一切都要随着天气,洪流而定。
就在我把图交出去后的第五天,我得到了赵将军的一个亲口调令:“即刻,升杨敬佩为胁指督办。与应副将一起,巡视河堤,共筹抗洪大计。”
%%%%%%%%%%%%%%%%%%%%%%%%%
我并未想过,这次抗洪,会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是,这个转折点,最初给我带来的只是疲累。日复一日,我要跟随着应华军,去河堤上沿河查看,悉心了解水情,军情。
在那里,我碰到了自己以前在金刀营共过生死的兄弟。久违的团聚,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喜悦。一是他们连日抗战在河堤上,每个人都已经疲惫不堪;而是他们即使如此劳累,见到升官的我后,还是要下跪的。
单是这第二点,就使我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物是人非的悲凉。而魏参守看到我仍旧是一副点头哈腰的样子,从他那股子拍马屁不绝的精神劲,我便可以知道,这救灾实干他一定没出过什么气力。
八月初,刚刚有所缓和的水势又因为几日连降的急雨,开始暴涨。一日,我正在离防洪堤不远的一个营帐里与应副将谈着这几日的水势,忽然听到了帐外的急报:金刀九营的防洪堤决口!
我们两个不及多想,一前一后冲了出去,直直往河道那边奔去。我第一个冲到的时候,就发现连日的大雨果然已经把河道冲开了一个口子。暴雨作猖,湍
6、第六章 。。。
流急涌,决口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我还未开口,就听见旁边一个讨好的声音,魏参守急急跑来:“杨督办,这里危险,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