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有点诧异,于是想停下来问蔡元培找他有何事。还没等胡适开口,蔡元培就起身告辞。
走到门外时,蔡元培忽然在黑暗中停住,对胡适说:“我聘你到北大来,就是信任你。”说完这话蔡元培就走了。
胡适在原地站了一会,终于明白原来蔡校长是来给他打气鼓劲来了。想到这,胡适的眼睛湿润了。于是他回到室内,将第二天要讲的课又温习了一遍。
之前开这门课的是陈汉章,他学问渊博,但过于迷信古书材料,从伏羲开讲,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洪范》。
胡适则不同,他新编的讲义,第一章名为“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他认为可靠的《诗经》作为时代说明,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简言之,哲学的任务和目标说到底,就是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研究哲学的前提是真相。也就是说研究古代哲学,必须是有相对可靠资料确立的,我们曾经真实经历了的历史。如果把假说,传说,甚至一些在逻辑上根本不能存在的神话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哲学肯定是靠不住的。
可见,胡适这种“截断众流”的做法,在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历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和创新。但是,任何创新之举都很难一帆风顺,因为要面对强大的传统,因为人们对新的东西,要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当胡适在教室的黑板前,信心满满的讲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时候,他很难意识到,他的课将面临怎样的危机。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教室里,暗地里正危机四伏。
在很多人看来,胡适这一次肯定是凶多吉少,一些对胡适这个“远道和尚”不甚服气的人,也正等着看胡适的笑话,而支持胡适的人,也在为他捏着一把汗。
但是,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半年、一年过去了,胡适的课进行的却格外顺利。
过了很长时间后,胡适才得之,他是得到了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傅斯年。
原来,后来成为很有名气的历史学家的当时的学生顾颉刚,在听了胡适这种“截断众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