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赴京会试。
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会试,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这天他登上金殿,面对皇帝,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文辞简练,内容精辟,才冠群士,语惊四座。顺治大喜,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授宏文院修纂。自此,傅以渐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官职一再升迁顺治四年,充会试统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间,他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
从时间推算,傅以渐比张英早出生28年,他们生活在同时代的时间也是28年。
聊城仁义胡同的故事也很感人。
话说清康熙年间,傅以渐在京城做官,其在聊城的家人因修祠堂与邻居产生了宅基纠纷,闹到了县衙。地方官非常为难,因为他知道傅以渐在京里做官,不好得罪啊!判傅家有理吧,还担心百姓认为他官官相护,仗势欺人。迟迟不能决断。
傅家人急了,便修书一封送到了京城,希望傅以渐凭借自己的威望给地方官施加压力,以便尽快解决此事。傅以渐收到来信,得知用意,马上回信一封“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2章 山东聊城的仁义胡同 (第2/2页)
傅家人收到回信以后,感到非常惭愧,将祠堂的墙退后了三尺,并主动找邻居和解。邻居见傅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成就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仁义胡同,又名“六尺胡同”。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古老的聊城也历经沧桑,但仁义胡同依然保留着,它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流芳至今。仁义,礼让,友善,和睦的风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
傅以渐是聊城人的骄傲,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
其一:玉皇皋夜读。
聊城,盛夏的夜晚,傅以渐跟往常一样点灯读书,要读的书还没读完,灯油却然尽了。母亲劝他早点休息吧,家里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了,更没有钱买灯油了,以后夜里就不要读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