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 (第1/2页)
正当傅斯年潜心国学的时候,一场震荡中国思想界、教育文化界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这场运动虽滥觞于上海,但由于北京大学的改革适逢其时,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重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出版了《青年》杂志,打出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新文化,鼓吹新思想,主张文学革命。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将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在创刊号宣称:“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1916年9月,陈独秀应读者之望,将《青年》更名为《新青年》,其影响日益扩大。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棋手。
1916年2月,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西欧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这封信。这也是两人通信的开始。
收到胡适的来信,陈独秀非常高兴,期盼胡适有大作投搞给《新青年》。
1916年夏,胡适把自己翻译的俄国作家泰来夏甫的短篇小说《决斗》寄给陈独秀,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胡适给《新青年》撰稿的开端。从那以后,他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通信》和《藏晖室札记》等文章。
至于胡适怎么会想到要写《文学改良刍议》呢?
这当然也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对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胡适早就心中有异,但还有直接的原因。
胡适做为公费留学生,他每个月都会收到华盛顿清华学生监督处寄来的支票。除了支票以外,信封里还有一张小传单,传单上写着“多种树,种树有益”,“废除汉字,改用字母”等宣传文字。这其实是当时在监督处工作的一位名叫钟文鳌的外国人,给这些留学生寄支票时夹带的“私货”。
对于这些传单,胡适平时都是一扔了之。但有一次,不知道是不是胡适心情不好,他收到传单后立马回了一张小纸条给对方,说:“像你这样既不懂汉字,又不能写汉文的人,最好闭起你的鸟嘴。”
然而,纸条寄出去以后,胡适很懊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对这样一位热心于中国事务的人如此不友好,同时也自责,做为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