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9章 对五四运动的观察与思考 (第1/2页)
傅斯年虽然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第二天就宣布退出,但处于那样的时代洪流中,像傅斯年这样忧国忧民之人,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事实上在后来的几个月里,可以说他一直处于对运动的观察、思考与总结的状态。
反思和总结五四运动经验教训,评价其功过是非,探索以后青年的努力方向。他在这个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这些问题,并系统提出了改造社会的理论,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中国狗和中国人》、《时代与曙光与危机》、《欧旅途中随感录•北京上海道中》、《在美国公使芮恩施送别会上的谈话》及一些个人书信等。
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傅斯年给他北京大学时同窗好友,当时在清华学校任教的袁同礼写信,在信中表述了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认识。
袁同礼(1895~1965)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字守和。河北徐水人。生于北京。一九一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九四二年任北平图书馆馆长。一九四九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中国音乐书举要》《西文汉学书目》(英文本)等。
傅斯年在给袁同礼的信中写道:“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新动机大见发露,顿使人勇气十倍。”
几天以后,傅斯年撰写了《〈新潮〉之回顾与前瞻》,在文中再次叙述了五四运动的社会影响:“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我们在这个时候,处这个地方自然造成一种新生命。”
傅斯年虽看到社会“新动机大见发露”的好兆头,但他并不盲目乐观。他是个好学深思的人。他颇知清末以来,中国有过好几次“新动机发露”的时候,但“都是结个不熟的果子,便落了”。他很盼望这一次能避免前辙,思想界要“厚蓄实力,不轻发泄”,做持久的努力,做长期的积累,使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