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的兴建,基本奠定了李庄今日的人文风俗和建筑格局。这里有九宫十八庙,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明朝的旋螺殿,清代的奎星阁,精妙的白鹤窗,清幽的席子巷……斑驳旧迹,承载着李庄贤达荟萃的过往。
傅斯年曾感叹:“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先后相踵。”
从李庄镇尾高高挑起的一座临江楼阁奎星阁看去,这座全木结构的三层建筑,曾被梁思成评价为长江上“从上海到宜宾二千公里中,建筑最好的亭阁”。
沿此一字排开,则建有东岳庙、王爷庙、张爷庙、天上宫、慧光寺、禹王宫、巧圣宫、川祖寺等数十座寺庙。每日晨钟暮鼓,香火兴盛;每年从旧历三月东皇会开始,便戏剧表演接连不断,庙会市集人声鼎沸。
得益于良好的地理经济条件,而李庄这一当时不过三千人口的小镇,其社区生活异常活跃,为此设立的公共设施和建筑也尤其丰富。当时的人们,可曾会想到自己祭祖拜神烧香请愿之所,有朝一日会挪作他用呢?
中央史语所的驻地栗峰山庄,位于李庄镇西南处。因此处有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且山上原有两棵数百年生长的板栗树,故名作“板栗坳”。栗峰山庄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梁思成就将栗峰山庄收入了自己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并盛赞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66章 李庄、栗峰山庄和罗南陔 (第2/2页)
山庄是明末一张姓人家从湖北移民来川落户李庄后修建而成。山庄由山门牌坊、正堂大院、东边大院、西边大院(即戏院)、东西朝门、内外围墙、炮楼等建筑物组成。整个山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富丽堂皇,而张家人以耕读传家,待人诚朴,堪称李庄大户人家。其山门牌坊楹联上刻写的字迹虽风化严重,依旧可以辨别字迹:“古栗树芳名,仰先公孝友传家,百忍两宗凤两铭;曲江延世系,欣此日林泉托迹,青山绿水赋闲。”牌额上则是“清高门第”四个大字,距今已140年历史。
站在永胜村村头,只见一组组建筑规整的四合院落整齐地罗列在一片绿色之中,房屋由低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