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伸,七处自成一体、又彼此相通。
张家有七兄弟,每个兄弟都拥有一组自己的四合院,并且以各自院落的特点、建筑时间等各赋其名:‘牌坊头’、‘田边上’、‘坡高头’、‘桂花坳’、‘朝门口’、‘新房子’、‘老房子’,其间,还建了一个戏楼院,供张家人娱乐所用。”
为了接待中央史语所等,《张氏宗谱》记载:“当时学者专家名流荟萃于斯,他们得以优游治学于其间,与我张氏深明大义顾全抗战大局,腾出住房自身偏居一隅而又热情接待,大力支持,提供方便分不开的。因而,宾主间结下了广泛的深厚的友谊。”
中央史语所等能暂住这里,也是机缘巧合。根据当时的局势,傅斯年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当是三峡以西的四川境内。因蜀地既有千山万壑的阻隔,又有长江及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支流和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相通,是一个可以保存和积蓄力量的大后方。
鉴于这样的考虑,打算再次搬迁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同济大学等单位,纷纷派人入川考察。
虽然各个机构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寻找新的落脚地,可是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被征询到的地方,有的婉拒,有的报以沉默。这让傅斯年他们很失望。
这时候,同济大学时任校长周均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四川的同济校友求助。他求助的校友是一个叫钱子宁的人。
钱子宁是个热心人,当时是四川宜宾一家造纸厂的厂长。在收到母校发来的电文后,他马上开始认真选址,并托人到处考察。
巧合的是,这一消息正好被南溪县李庄镇的两位乡绅得知。他们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庄的乡绅代表罗南陔。
罗南陔是李庄当地人,也是读书人出身,对知识分子向来比较尊重。于是就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商议。
在罗南陔召集的会议上,乡绅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虽然会有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接纳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能够给李庄的孩子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教育环境,这也是李庄千载难逢的良机。
经过反复权衡、讨论,与会者最终达成共识:如果同济大学等学术单位有意迁居李庄,大家将竭尽全力为其安置。最终,意见趋于一致:李庄欢迎!
随后,他们又起草了几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