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躺在病榻上,林徽因协助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完整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1946年1月,在史语所告别李庄之前,在石印馆印行了一套线装集刊外编,名为《六同别录》。
这本高品质的学术文集,共收入学术论文28篇,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成为史语所留给李庄的最珍贵的学术凝练,亦是这群学者关于这段光阴不可忘却的纪念。
而对于李庄,同样收获满满。
因为这1.2万“下江人”的到来,李庄一下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大名鼎鼎。在哪时,信封上写上:“中国李庄”,信就能够寄到。
抗战胜利后同济学子为了回报李庄,把自己的电力实验室留在了李庄,让这里早早用上了电,比县城所在地南溪足足早了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69章 双赢 (第2/2页)
同济的到来同样也促进了这个千年古镇的现代化进程。川南一带曾流行一种痹病,患者皮肤发麻,腹痛、吐泻、四肢麻木,发展到胸部就会死亡,当地人恐怖地称之为“麻脚瘟”,患者深受其苦但又不明致病原因,也没有根治的办法。
1943年,同大医学院教授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李庄出现“麻脚瘟”病的致病根源是含钡食盐慢性中毒症,成千上万的病人因此得救,这既体现了大师学者一心为民的广阔胸襟,也是学者们与李庄儿女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一个缩影。
这些是有形的,是立杆就可以见影的,或许,更多更大的意义在于“无形”。
其一,在李庄乃至西南地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李庄作为西南的一个边陲小镇,在抗战时期还是一个民风淳朴、明智不开的地方,人们孤陋寡闻、思想守旧。史语所和同济大学的来到,传播了新的技术、知识。
比如,上一章谈到的文物科普展览,展览一共办了7天,如此高水准的文物科普展览过去在北京、南京都没有举办过。后来,此类展览还举办过多次,开阔了西南地区人民的眼界,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