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69章 双赢 (第1/2页)
和同济大学、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起,先后进入李庄的,还有陶孟和领导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李济兼管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傅斯年任所长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还有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是乡绅罗南陔代表李庄各界对同济大学发出的邀请,而这个决定却引来1.2万“下江人”长驻于此。
“古镇李庄热闹的如同一座蜂房”,这是在李庄当时常听到的一句话。突然增加了1.2万人,在长江上游这不足五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对于这座不过三千人口小镇,要承受怎样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李庄士绅们经过再三商讨,毅然决定将庙宇、祠堂和自家居所让出,供客人们使用。虽然很拥挤,但住的地方和活动场所无论如何总算是解决了。
但是,这些人是长期住下,长期生活,人突然间增加这么多,可生活物资并没有增加。需求增加带来的结果是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而这1.2万“下江人”,不是普通人,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是最高学府的学子,当然也有他们的家属。也就是说,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这些人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
用当地微薄的出产和有限的财力支撑这些,承受压力的,不止是这1.2万“下江人”,还有三千当地的百姓。
上一章说到的所谓中央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的“杀人”事件引出的风波,除了个别人的别有用心和封闭落后外,不能不看到,也有不满情绪的发泄。
但是,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千难和万苦,无论是对于1.2万“下江人”,还是三千当地,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双赢。
从这1.2万“下江人”方面,李庄不仅在战乱中,为他们提供了容身之处,在颠沛流离中有了暂且安身立命的场所,而且也承载了相关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仅以同济大学为例,在李庄的五年中,同济大学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迅速发展起来。增设法学院,工学院增办了机械专修班,理学院的数理系扩大为数学和物理两系……这一时期,同济大学逐渐发展为综合大学,到1945年,全校总人数已达2423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