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店店主董士魁,置下这四间临街门面房的家业,撒手而去。
董作宾家贫辍学,他买了真正的雕刻刀,在独山玉石上操作生意,一枚章可赚四元钱,补贴家用。多病的母亲看着儿子,很心疼,流眼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71章 董作宾的《殷历谱》 (第2/2页)
每天,少年董作宾伏在长春街边家门前的小桌上,刻印章。
身后,靠墙立着小书架,面向大街。摆满《新青年》《时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古文观止》《乙瑛碑》等等报刊书籍,吸引来往行人驻足、翻阅、购买,也能增加些微收入。
晚上,把书架搬进屋内,董作宾在煤油灯旁临帖、作诗。如果小学时期的玩伴、升学到南阳师范的郭宝均,气喘吁吁闯进门,那是董作宾最开心的事。两人彻夜说着开封、北京、上海和全世界。困了,挤睡在一张小床上。
天亮,郭宝均仍呼噜呼噜打鼾,董作宾已轻手轻脚起床、洗脸、刷牙,干干净净坐在街边,刻章或读书。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大长者,悄然出现在少年身边,
长者俯身,看少年缓慢运刀刻章。直到刻毕,才轻声招呼:“孩子啊,好字好刀法!认识我吧?”
董作宾抬起头,梦中惊醒一般慌忙站起来,恭敬回应:“张先生,您……我……”
长者笑了:“我知道,你叫作宾,整个南阳城,都知道‘刻字北关董少年’!”
张先生即张中孚,诗人,官员,中州女学堂、南都学堂、国医学校、南阳师范、北仓女子中学、南阳图书馆等等机构的创办者,住在北关一处高墙深宅内。时常头戴礼帽、着长衫、手提黄色皮包,步行,或者坐一辆南阳城少见的汽车,越过长春街边的这一少年和小桌。
董作宾曾随着郭宝均去南阳师范,听高台上站着的张中孚演讲,记着他的一句话:“咱南阳,一方宝地,古有张衡诸葛亮,今有汝辈少年郎。不论世道如何变幻,终应以才学和肝胆成为堂堂君子,贡献家邦……”
张中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玉料,递给少年:“我想请你刻一方闲章,三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