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兮’,字体随意,就像今天的风一样,不拘谨就好。”
董作宾连连点头:“谢谢先生……”
张中孚又说:“你有才,不上学可惜了。能见见你母亲吗?我想和她商量商量,希望能同意你去上学。学费不必发愁,跟着我,做一些杂事就行了,好不好啊,孩子?”
董作宾眼睛一下子涌出泪水,用双手去擦,点头,说不出话。张中孚搂了搂少年肩膀。
于是,少年董作宾跟随张中孚,进入当时省会开封,在河南育才馆读书,知晓甲骨文的存在,随即沉迷其间,研读临摹之。
课余,帮张中孚誊抄文稿、整理事务。
“事务很少很轻,先生只不过以此让我心安而已,我懂……”晚年,董作宾向妻子熊海平回忆这段生活,仍会眼眶发红。
一九二二年冬,张中孚就任国会议员,移居京城,给当时已在开封女子中学教书的董作宾写信:“来吧,再读读书、开开眼界,终究有益无弊。师母已为你备好棉衣。”
董作宾进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后考取国学门研究生,成为蔡元培、王国维、胡适等人的弟子。毕业,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与傅斯年成为挚友,小屯、南京、昆明、李庄等等地名,随之进入一个南阳人的履历。
《殷历谱》于1945年4月于李庄板栗坳完成并出版,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编号。
彦堂(董作宾字彦堂)这部书(《殷历谱》)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境界。佩服佩服。──胡适
当世甲骨学之每进一步,即是彦堂之每进一步……彦堂之书出,集文献大小总汇,用新法则厥信史上赠益三百年,孔子叹为文献无证者,经彦堂而有证焉。──傅斯年
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蒋中正签发董作宾《殷历谱》的嘉奖令
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病中匆匆拜读一过,不朽之盛业,唯有合掌赞叹而已。──陈寅恪
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著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征途上向前迈步。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都是综合性的。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