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艰苦,但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相当浓厚,正是在这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研究生受到了良好的培养,在各自选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1939年至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共招考三届学生,绝大多数,后来成为成为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
比如王利器,1944年毕业后,历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早年读书,即对文化遗产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讲授《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史籍,成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国学专家。由于著述宏富,逾两千万言,号称两千万富翁,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比如杨志玖。毕业后先后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国家《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曾任天津市第六、七、八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常务委员。出版有《杨志玖文集》等。
比如马学良,长期从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对彝语的研究更具有开拓性。他的《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这也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成为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
比如王明,成为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道教研究专家任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比如任继愈,成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曾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
关于逯钦立,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还有成为名家学者的阴法鲁、汪篯、阎文儒、周法高、王玉哲、李埏、刘熊祥、殷焕先、王叔岷、李孝定、魏明经、王达津、程溯洛、高华年。也就是说,从1939年至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培养的三届二十二名学生,几乎个个成才。
光荣属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光荣属于傅斯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