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
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
1949年1月,郑天挺多次参加傅作义召开的会议,呼吁和平。同年5月,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校长,兼史学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中国史研究室主任、副校长。在南开期间,郑天挺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
1979年,郑天挺受教育部委托主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探微集》,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工作。
1980年起,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执行主.席,天津市政.协.会议副.主.席
曾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这是个人品高洁之士,王永兴说郑天挺“品德高尚高士君子”,何炳棣说郑天挺是“当代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78章 文化抗战 (第2/2页)
傅斯年等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在大后方重新恢复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目标明确,就是要恢复和坚持因战争而中断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延续文化和学统。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傅斯年等人的目标是达成了的。
中央史语所在李庄,进行的则是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
前面,我们介绍了董作宾的甲骨学巨著《殷历谱》,如何在李庄横空出世。也介绍了到李庄后,芮逸夫与胡庆钧到川南叙永进行苗族考察及其成果。
同样,在板栗坳的农舍里,历史组劳干沉浸在故纸堆中,默默工作了三四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