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86章 代理北大校长 (第1/2页)
抗战胜利后,北大复校。一方面,此前蒋梦麟因被任命为行政院秘书长,按有关规定,政府官员不能兼任大学校长。另一方面,那时的北大,在国内是公认的最高学府。但在西南联大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任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后来又进一步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政西南联大。
梅贻琦毕竟是清华大学校长,有些北大的师生便觉得是清华大学占了上风,便对校长蒋梦麟有些意见。
总之,蒋梦麟不能再做北京大学校长了。
谁来做北京大学的校长呢?国民政府和蒋介右属意傅斯年接任北大校长,并通过教育部长朱家骅转告。傅斯年获悉此讯,立即回信蒋介石,表示坚辞。
信曰:“日昨朱部长骝先先生,以尊命见示,谓蒋梦麟先生之北京大学校长出缺,即以斯年承乏。……自知不能负荷世务,三十年来,读书述作之志,迄不可改。徒以国家艰难,未敢自逸,故时作谬论。今日月重光,正幸得遂初志,若忽然办事,必累钧座知人之明。兼以斯年患恶性血压高,于兹五年,危险逐年迫切,医生告诚,谓如再不听,必生事故。……抑有进者,北京大学之教授全体及一切有关之人,皆盼胡适之先生为校长,为日有年矣。适之先生经师人师,士林所宗,在国内既负盛名,在英美则声誉之隆,尤为前所未有。今如以为北京大学校长,不特校内感俯顺舆情之美;即全国教育界,亦必以为清时佳话而欢欣;在我盟邦,更感兴奋,将以为政府选贤任能者如此,乃中国政府走上新方向之证明;所谓一举而数得者也。”
言词恳切。国民政府接受了他的请求,决定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因为胡适在美未归,转推他暂时代理北大校长,并聘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
朱家骅后来叙及此事原委:“抗战胜利,各校复员,北京大学地位重要。我和他商量,想请胡适之先生担任校长,他也竭力的主张。不过胡先生不能立即回国,结果,又把代理校长推在他的身上。他当时虽表示不愿,但北大是他的母校,而胡先生又是他的老师,我以大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