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劝,他不得不勉强答应。”
傅斯年上任后,一方面面临北大的复员问题,一方面要处理伪北大的遗留问题。西南联大地处偏僻的边城——昆明。要将数以千计的北大师生和庞大的校产从昆明搬到北平,其组织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平津沦陷时期,敌伪在北京大学旧址继续办学,国人以“伪北大”视之。抗战胜利后,“伪北大”留有数千名师生无从处置。
北大复员前,国民政府曾派陈雪屏去北平负责教育方面的接受事宜,陈在北平设立了补习班,收容“伪北大”学生,并征调一批伪教职人员维持其课业。
“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的出现是有缘由的。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设立了一个特殊机构,用以甄审沦陷区的大学生。其中,业已在日伪势力控制的各伪大学毕业者,需甄审合格方才能换发新的官方认可的毕业文凭。同年9月,当局更下令解散伪北京大学、伪中央大学和伪交通大学,颁布《沦陷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这便是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设立补习班,令原沦陷区在校生先补习再进行考试。
后来,此举被认为有歧视沦陷区学生之意,引起沦陷区民众极大反感与抵制。迫于社会压力,当局最终取消对沦陷区在校生的甄审考试,改补习班为临时大学,以收容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这位后话。
前边,我们说过,胡适朋友很多,但在众多的朋友中,胡适最看中的莫过于傅斯年。而胡适对于傅斯年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抗战胜利伊始,北京大学的接收与复员工作,是相当繁杂与艰巨。傅斯年的想法是:把“新北大”开学之前的一切障碍扫除掉,把“旧北大”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梳理清楚并彻底解决掉,为胡适就任北大校长铺平道路。
他给夫人俞大彩的信里就曾明确提到:“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傅斯年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究竟怎样为胡适“打平天下”呢?按照他自己的话说,首要任务乃是把北平沦陷期间的“伪北大”教职员驱逐出去,因为他始终认为“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他就是要“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
果然,傅说干就干,未等人到北平,就率先在重庆发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