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称他所主持的北大,坚决不录用伪北大教职员。
1945年12月2日,《世界日报》首次公开傅斯年的这一言论,虽只是一则简讯,却足以在北平文教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年12月6日,北平《世界日报》就曾报道:
“傅斯年,在重庆谈话,谓伪大学教职员将一律解聘消息传出后,本市各临时大学补习班教职员,颇感冲动,并闻第六补习班(医学院)教职员,曾有拒绝接受临大聘书情形。记者昨访补习班当局,对此问题得到解释如下: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氏之谈话,只代表个人意见,并非国家规定。后方对沦陷区教职员,不免歧视及误解。然自教育部派员前来后,深知收复区之教职员,甘心附逆者,实占极少数。大部均为国家命脉而忍辱负重,度此难苦而神圣之教育生涯。因此一切误解,自易冰释。至于甘心附逆者,自然有其事实及证据,并经法院判决,方可决定。教育当局绝不会盲目株连,凡未甘心附逆者,自可继续聘请。至于教员甄审之施行,其理由为事变后大学教员,多有自中学升格或滥竽充数者,故必然施行监审,甄审时间及各国立大学教职员之聘定,尚须待明年补习班结束后,听候教育部之规定施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86章 代理北大校长 (第2/2页)
“北平临时大学补习各分班,原任教授以下教职员,四日晨十时,在北大开联席会讨论决定成“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教职员联合会”,以联络感情,努力文教建国工作为宗旨,请徐光达教授草拟组织大纲,并定今晨九时,由北大六院及艺专各派代表二人,师大三人,往谒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求对于教职员加以保障,并请将所加污名,予以取消。”
由上述可知,在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设立两个月之后,正当沦陷区大学师生为政府严苛的战后甄审制度已颇感不满之际,傅斯年的激烈言论却恰恰在此时发表了出来,这势必呈“火上浇油”之势,反对与抵制的声浪定会一浪高过一浪的。
可傅斯年的铁腕性情,是绝不会为之妥协的,恰恰相反,还会更加强硬起来。
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师生集体“冲动”的消息刊出后两天,12月8日,傅又在重庆隔空喊话,其绝不罢休之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