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同意,同时好心为他指路:涉及校规破例之事,可找傅校长。
傅斯年放下繁忙公务,认真聆听李亦园陈述的兴趣和想法,问了三个问题之后,点头表示满意,爽快地在他的报告上批了“准予保留奖学金。”李未辜负傅校长的厚爱,后来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夫人俞大綵回忆,傅斯年“看到一篇好文章,约作者面谈,极为激赏他的文才;但该学生家境贫寒,又患深度近视。问他何以不戴眼镜,该生默然不答。孟真去世后不久,卫生署刘瑞恒先生来我家,交来眼镜一副,说是孟真托他在香港为某生配的。”
他常到学生宿舍探视,查看学生的伙食。当时台湾各方面都很困难,台大的伙食自然也不会很好。
时在台大念书的许倬云回忆说:“他经常巡视学校各处,……到我们宿舍看我们吃什么饭,叹口气。”
随后,傅斯年便想尽办法改善学生的伙食。
在严师如严父的年代,傅斯年与学生亲密无间,如同家人,甚至会被调皮的学生取笑。他有次路过台大生物实验室,看到学生正在观察草履虫,便说他在伦敦时也看过,有位学生开玩笑说他“吹牛”。他毫不介意,大笑而去。
傅斯年因患严重高血压病,夫人为防他嘴馋乱吃,每日只给不多的零花钱。“放肆”的学生会从傅校长的口袋中,掏出这些零花钱,去买厨工兼售的糖果,跟他分食。他跑到学校的合作社买面包吃,碰到学生,有时也被“敲竹杠”,以面包请客。
可以想象,这样随性的校长,随性的学生,相互之间有怎样真挚的情感。
傅斯年每天都在校园里转悠,随时进入课堂听课,他的听课并不是走过场,如果发现教师不合格就会予以辞退。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确保了台湾大学的教学质量。
傅斯年执掌台大不过两年时间,却让一所三流大学成为台湾最好的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