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姚思廉《梁书》卷56《侯景传》记载:“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脚坐。”
后来,这种器型又被用于在炭盆上烘烤衣被的熏笼。
随着高型坐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俗的转变,我国古代起居方式,逐渐从席地而坐转变到垂足而坐,家具也多从低矮型向高型过渡。
再加上佛教文化东传,魏晋至唐代还流行一种圆形墩,这种类似两端大、中间细腰鼓形制的坐具多以竹藤编制而成。
从形制上看,早期的墩大都为细腰鼓形,北魏晚期犹显瘦长,这与当时的审美和崇尚应有关系。
其中一些圆墩不仅造型保留着熏笼的器型,并且在器表做出象征竹藤编织的纹饰。
例如大同云冈、龙门、天龙山的北魏佛教石窟雕像,齐鲁益都北齐石室墓出土石质线刻画像、北周菩萨坐藤墩。
到了隋唐,已有较多变化,但受佛教莲台影响,继续存在沿用腰鼓式坐墩的情况。
例如西山王郭村隋代虞弘墓出土椁壁浮雕、长安王家坟唐代墓出土三彩梳妆女坐俑,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也有相类似的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