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釉经过流淌和堆积,形成三道较粗的凸起弦纹。
背面则无装饰纹样,因为器物破碎残损较为严重,一时无法辨认出是何种类型的器物构件。
从形状、大小和尺寸来看,明显和现存已知的南宋官窑长颈套瓶和樽式套炉等镂空器物相异。
以往也无学者,对此有过系统研究。
不过从其特征来看,它们极有可能来自同一类型的器物。
在翻阅大量考古、文献和图像资料后,推测这五件南宋官窑瓷构件可能为仿藤、竹、木等材料复合制作的“墩”的部件。
施釉后凸显的三道弦纹,是对墩关键加固节点的仿制,可能起到模仿、美化或加固的作用。
所谓墩,是一种伴随着高坐起居方式发展,而流行起来的坐具。
后逐渐成为我国古典家具中的一种类型,追溯墩的起源,晋郭璞注《尔雅》卷7《释丘》曰:“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墩即是敦的俗字,所以墩的本意是指土堆。
宋代以前的“墩”型坐具,辽阳汉墓壁画《杂技图》中,描绘一位杂技艺人正在细腰圆墩上表演。
这种器物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相对较早的墩型坐具形象之一。
其实,这种造型的器物,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最初并非用为坐具,而是用于捕鱼和兔用的笼子。
即《庄子·外物》中所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因其两者差别不大,故合称“筌蹄”,也称为“筌台”。
唐代李延寿《南史》卷80《侯景》记载:“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