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不理角,以为是妖怪所为的不祥之物,于是一发现就把它砸碎深埋,以免兴风害人。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从地下清理出20多个小坑,皆堆积有较纯的钧瓷碎片,分布范围达200平方米。
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就是上述迷信作法所致。
而且还有文字可以印证,即“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英惑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窑户。
在宋徽宗“务以符瑞文饰一时”,士大夫“相与附会而为欺”的世风下,国人纷纷争向皇上献瑞邀宠。
因而有窑户用窑变钧瓷进献,而被宋徽宗看中。
而且当时正值建造“艮岳”,需要养植奇花异草的容器和陈设器。
因而下会在钧台一处窑场,专门指定为皇室烧制窑变钧瓷的生产区。
正如赵青云先生所说的,在古钧台附近发掘的窑场,分有4个不同品种的专业烧造区。
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生产区;
黑釉天目瓷生产区;青釉刻印花汝瓷生产区;钧瓷生产区。
这最后的钧瓷生产区,成了被朝廷垄断,并派职官监烧的“官窑”。
由此可见,当时在同一地区的4个生产区,各自在烧造不同的产品,无法用一个称呼来命窑名。
而它们都在汝州的管辖区内,按唐宋窑以州名的惯例,故在汝州范围内的窑场统称为“汝州窑”或“汝窑”。
因而在宋代文献中,多出现诸如“汝州新窑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汝窑宫中禁烧”及“惟用汝器”等与“汝”有关的说法。
宋代“钧窑”即在“汝州窑”或“汝窑”中,所以不再出现钧窑的称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