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_35">只是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因铸造铜炉需要参照物,对窑器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将有别于其他青瓷的窑变瓷。
按其产地钧台或钧州(金改)而称其为“钧窑”或“钧瓷”。
于是,这时才有“宋代五大名窑”之谓。
这一切都证明,钧瓷真的是宋代官窑,但是那时或许还未命名。
2007年10月,考古人员在XC市文峰路建筑工地,发掘金代中期墓葬两座,出土文物中,有6件钧瓷器皿。
所以,钧瓷可以说是种类多样,釉色典型,特别是支钉足天青釉彩斑大盘,更是不多见的精品。
所以,“钧不入葬”的说法也不尽然。
陶瓷史主流叙述中,钧瓷被视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但其真正身世,一直扑朔迷离。
“钧不入葬”之类的附会被一一打破,这样才能懂的钧瓷。
明代,一种来自钧州的瓷器,带着斑斓的釉彩、粗朴的形制,闯入文人墨客的记叙。
弘治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04年成书的宋诩《宋氏家规部》中,列举柴、汝、官、董、哥、定等窑口21座,钧州窑名列第14位。
“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者。质甚厚。”寥寥14字,是对钧瓷最初的描述。
“钧州窑稍具诸色,光彩太露,器极大。”
这是名士王世贞,对钧瓷的评价。
张岱补充道:“多为花缸、花盆。”
二人的言语,代表了明人对钧瓷的普遍印象。
其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只是显得太闹;
其二,以大著称,而不是“钧不过尺”;
其三,粗朴有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