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乾隆年号永远地成为历史。今天已经是大清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比平常更早醒了近一个小时,就是因为心中惦记着今天的“禅位大典”。生性周密的他在心中把所有的环节又盘算了一遍,再一次确认,万无一失。
二
从乾隆中期开始,接班人问题就成了全大清帝国关心的焦点。
虽然有清一代,严禁皇子与大臣交接,然而通过皇子师傅这一渠道,朝野上下对四位皇子也并非毫无了解。几位皇子都各具才华,却大多缺陷明显:八阿哥喜爱酒色,十一阿哥出名的吝啬,十七阿哥则轻佻浮躁,胸无大志。只有年仅十三岁的皇十五子,声名最好。当时出使天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向他们的国王汇报见闻时多次说:“第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皇子见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颇多。”
岁月不待人,年过花甲的乾隆必须做出决定。他在传位密诏中小心翼翼地写下了颙琰的名字,不过放下笔后,他一直不能驱走心中的忐忑。毕竟,十三岁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继承人来说,是太小了,这棵看起来不错的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谁也不能确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到天坛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地向苍天祷告:“我已经秘密立颙琰为皇储,然而此子年仅十三,性情未定。如果颙琰有能力继承国家宏业,则祀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他并非贤能之人,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继承大统。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为祖宗江山计,不得不如此。”
虽然感情丰富,然而在这个政治超人心中,儿女之情与帝王的责任感比起来,恰如鸿毛之于泰山。
好在上天似乎对颙琰也比较满意,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六十年(1773—1795),颙琰一直身体健康,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到了举行禅位大典的这一刻,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第一,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第二,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颙琰对儒家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5页